壑源:一位皇帝笔下 村庄的历史失忆
作者/黄旭辉
近日,在建瓯市人大与政协会议上,两份同标题的”恢复福源地名为壑源”的建议与提案被分别提交。福源自然村其实就是建瓯市东峰镇裴桥行政村第五村民小组,这个只有57户、213人的山间小村, 为什么吸引了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们的关注,最早呼吁人们关注此事的东峰镇文化站站长吴金泉说,如果打开这个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福源”,而在宋代名为”壑源”的村庄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个古代的地名承载着中国贡茶历史中辉煌的往事,对今天振兴建瓯的茶业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和商业意义。在宋徽宗赵佶皇帝为北苑贡茶所写的专著《大观茶论》中, ”壑源”独受赞誉: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近日.记者走访了福源村。那伴随着北苑贡茶一道辉煌了近5个世纪的壑源,除了在古代诗文中还依稀可见外.一切历史的记忆已经消散无痕。
名家诗文传茶香,犹是辉煌已依稀
宋代壑源村出产上等好茶的名气,在传世的名家诗文中可谓显赫。
据吴金泉统计,宋朝赞美壑源茶的诗文就有50多首 (篇)。由于壑源村以叶姓人为主,所以壑源茶在宋代诗文中除了被称为“壑源佳品”、 “壑源春”之外,还被称为”叶家春”、 ”叶家白”。
记者在《中国茶文化经典》查到,最早提到壑源茶品的是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王仲仪寄斗茶》诗:”白乳叶家白,铢两直钱万。”最晚的是清代中期郭嵩焘的《崇胜寺僧惠君山茶》诗:“壑源双并不易得,洞庭君山才咫尺。”由此可见,从北宋初至清代中期壑源地名一直在沿用。
宋代著名诗人们对壑源茶更是推崇有加。曾巩《方推官寄新茶》诗曰:”采摘东溪最上春,壑源诸叶品尤新”,黄庭坚《谢送碾壑源拣芽》诗曰:”壑源包贡第一春,缃奁碾香供玉食。”米芾《苕溪诗帖》诗曰: “……点尽壑源茶”;苏东坡《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曰: “仙山灵草湿得去……从来佳茗似佳人”;曾几《谢人送壑源绝品云九重所赐也》诗曰:“谁分金掌露,来作玉溪浆。”
这些在宋代诗人们的吟咏中飘香的壑源茶,如今在福源村已经找不到影子了.村里只种有50多亩的零星茶山。据衬里老人介绍,解放后在山地大力发展林木种植,茶山就越来越少了。现在村里不仅没有茶厂,也没有人会用传统工艺制茶.这50多亩的茶叶都是卖到外地去加工。问及壑源村的茶叶往事.许多村民都一无所知。似乎只有那50多亩的茶山还在努力保持着历史的记忆。
壑源岭上草木深,宋时作坊无处觅
壑源茶的名气不仅在于它的品质,还在于它是宋代中国民间私焙贡茶的典型代表.与北苑官焙在中国贡茶史同 辉。在宋代监造贡茶的官员宋子安的专著《东溪试茶录》第四章中,专述了壑源与北苑御茶园地理分布、自然条件以及茶叶品质等。从中可知,壑源与北苑仅一山之隔,宋时同隶建州吉苑里管辖,壑源为民间私焙.是北苑御焙上贡的附纲。
那么当年壑源茶叶作坊的遗址在哪里呢?多年研究此事的吴金泉推断.很可能就在村里唯一还叫壑源岭的山间。当记者登上村子北面的壑源岭时,这里已是密密的桔林和杉木林了,而在暗夜里闪着火、飘着茶香的壑源古代茶叶作坊.已经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
叶家祠堂映火光,残碑字里说茶事
在壑源村难道就找不到一个和壑源茶事有关的历史实物吗? 在村头,78岁的叶家章老人提及文革其间场面浩大的叶家祠堂被毁的事情。老人说,我们叶家在历史上出过不少翰林学士.他们的牌位都供在祠堂里,在破”四旧”时.从祠堂里拉出来的牌位等各种木器就烧了一晚上。
这位老汉的回忆,提醒了一同寻访的东峰文化站站长吴金泉。原来,2005年6月福源自然村在一次山体滑坡的土堆中偶然发现了半块宋代翰林叶春墓志的残碑,如今被保存在镇文化站。解读这块碑文中一段”叶春以壑源茶赠友”的语句,成为记载壑源茶的唯一可考的文字文物。碑文记载道: “君讳(残缺)字信夫……推官逐移居建安之东(宇残缺)里,仁宗朝翰林学士。”在描述了一段叶春在乡里所作所为体现的高尚品格后,文中写道: ”壑源山水接御焙冈脉,君者以奇茗友,远方宾旅至者.皆勤逆而厚遗之。”这句话描述了当年叶春热情以茶接待远方朋友的情形,同时在I临别时还大包小包地送上许多壑源茶作为礼品。没准.在这些人里还有因为仰慕壑源茶名而不辞路远而从京城来访的老友。
面对这些丰厚的茶文化资源,多年研究东峰贡茶历史的东峰镇茶业协会副会长黄美备说:”2005年随着北苑御焙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北苑御焙名气日起,如果能把壑源私焙也开发起来,在建瓯东峰镇形成融私焙与官焙文化为一体完整的北苑茶文化,建成集文物保护,茶叶种植.加工,茶事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区,这将是壑源重塑辉煌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