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莲
摘要
金线莲别名金线兰、金丝草,为兰科开唇植物花叶兰属多年生珍稀中草药。它在民间使用范围较广,素有"药王"、"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经有关部门测定发现,金丝莲中氨基酸组成、成分、含量及抗衰老活性微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国产和野生西洋参.几百年来作为民间常用草药。
性状鉴别
根茎较细,节明显,棕褐色。叶上面黑柴色,有金黄色网状脉,下面暗红色,主脉3~7条。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被柔毛,萼片淡紫色。气微,味淡。
药性
味甘,性凉。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除湿解毒,平衡阴阳、扶正固本,阴阳互补、生津养颜、调和气血、五脏、养寿延年的功用。入肾、心、肺三经,能全面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对 疾病的抵抗力。主治肺热咳嗽,肺结核咯血,尿血,小儿惊风,破伤风,肾炎水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支气管炎、膀胱炎、糖尿病、血尿、急慢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疑难病症。
产地与价格
金线莲属植物有30多种,一般分布在海拔300~1200米的丘陵地,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均有野生金线莲。其中,福建永安是野生金线莲分布最为丰富的中心产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定为国内惟一的“中国金线莲之乡”。
金线莲性喜阴凉、潮湿,尤其喜欢生长在有常绿阔叶树木的沟边、石壁、土质松散的潮湿地带,要求温度18℃~20℃,光照约为正常日照的1/3,最忌阳光直射。其株高8~20厘米,根茎细软,茎圆筒形,先端直立,基部成匍匐状,茎节明显;叶互生具柄,呈椭圆形,叶面有光泽、墨绿色中有金黄脉网,叶背淡紫红色;花为完全花,总状花序具有1~6朵松散的花,花序梗长8~13厘米,被柔毛,花苞片淡紫色,卵状披针形。金线莲除药用外,还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室内观叶珍品。由于其对生态环境要求严格,加之近年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野生金线莲越来越少。
生药特征
2.1 药材性状
本品呈皱缩卷曲,不规则状的干燥全草,根茎圆柱形,多弯曲,长1-5cm,表面棕褐色,茎节明显,下部集生2-4片叶,叶互生,多卷缩而完整,展开为宽卵形,表面黑棕色,下面暗红色,部分叶脉紫红色,叶柄基部鞘状抱茎,偶见总状花序顶生,花暗棕色,少见蒴果矩圆形,香气特异,味淡。
2.2 成分
含糖类成分(多糖13.326%,低聚糖11.243%,还原糖9.73%)、牛磺酸、强心甙类、酯类、生物碱、甾体,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无机元素等。
2.3 药理
(成份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两者的含量均高于国产西洋参和野山参;它们与牛磺酸、多糖类成分具有营养、抗衰老、调节人体机体免疫的作用。因此,台湾民众及畲族等群众将其当作补虚的滋补强壮品是有道理的。
性味、功效
甘、平;具清热凉血、袪风利湿、强心利尿、固肾、平肝等功效。主治:咯血、支气管炎、肾炎、膀胱炎、肺炎、糖尿病、血尿、乳糜尿、风湿病、小儿急惊风、百日咳、毒蛇咬伤等症(《福建药物志》);有的引则认为:具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之功,还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等;有的引则认为具清热凉血,袪风利湿,滋补强壮之功,还可治疗体虚、急慢性肝炎等。近年来,还用于治疗高血压、肿瘤、心脏病、化脓性骨髓炎、口疮、性病等。在福建各地民间用药情况略有不同:闽西地区(宁北、清流、泰宁等县)民间多用于小儿高烧不退、惊风等;闽南地区多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糖尿病等;闽中地区多用于消炎镇痛,治疗胆结石、胆道炎等;闽东地区多用于袪风湿,通经络、养血、通痹,治疗风湿骨节病,腰膝痹痛等引。
|